一把紫砂壶身价几何?先看壶底这处细节
发布日期:2025-04-12 17:07    点击次数:183

紫砂壶爱好者大都会注意到三点一线工型款,壶盖、壶嘴、出水孔都会仔细询问。

但对于壶底,注意力大都在底款上,而资深壶友看壶的时候,都会着重看一下紫砂壶的壶底,他们除了底款还看什么?原来,壶底还包含了这么多门道!

图片

图片

壶底类别

壶底有方与圆、凹凸与平、圈足与起脚等,大致可分为平底、加底(圈足)、捺底、钉足、托榫足等五种,各有特点。

1. 平底:壶底素面,无任何加工,因无大量茶水承载之虞,多为小品,如“水平”款式。

2. 加底:在壶身成型时加一道圈足,并用脂泥复合嵌接,亦称“挖足”加底,应视主体造型而设置。

图片

3. 一捺底:捺与摁同义,制作省工省时,以手指或借助版型,用捺底处理圆器造型赶紧利索,简练灵巧,如一粒珠 、木瓜等圆器。

4. 钉足:它源于铜器鼎足,用钉足支架壶体,稳而不滞,透出灵气。型制大小,钉脚高、矮、粗、细宜视主体而统一协调。

5. 托榫足:也称作“挖犴门”,“连角足”。在方器的各个面开挖,形成扁梯形托榫足(紫砂方器的底部,开挖矮而宽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壶足,其形似“犴门”,故俗称“挖犴门”)。

图片

这几种底,是一个广义的总结,而用何种底,都是制壶艺人根据器型来定,除了传统型款传承外,也有不少一人推陈出新,但一般也都有规律可循。

图片

壶底规律

千百年来无数紫砂匠人不断的试验与提炼,不断演化,什么壶型配什么壶底,使一些经典壶的壶底有了“定律”。

壶底与壶嘴、壶把等一样,都是分开做好再衔接起来的。壶底的粘接制作方式和壶嘴一样,有明接、暗接之分,一般直方挺直造型的壶宜用明接,圆润浑朴的造型宜用暗接处理等。

图片

此外,关于什么壶用什么底,一般也是有迹可循的。

如:

石瓢壶一般都是三足鼎立,传炉壶则是四脚撑起;井栏壶常为加底圈足,线圆壶则多为一捺底;供春壶的壶底一般都是不规则的内凹底,南瓜壶则是瓜棱线聚向瓜脐。

相应因壶底不同,在用壶时,配个养壶器,可避免壶底形成顽固的水渍茶锈。摆壶时,最好选用木制的壶托,端拿时,高壶与大壶千万别蹲底,筋纹与花形壶底注意别与硬物摩擦。

图片

石瓢壶三足鼎立

看壶底除了型款,重中之重且躲不开的还是底章

图片

藏壶最忌讳抓过壶底看名头,因为大量的假冒壶就是用此招摇撞骗。了解底章,要追根溯源、知人论世,才能为对比鉴别该壶真伪提供有力佐证。

如顾景舟大师,其一生所用底章不少,不同时期主用的底章也不同。

1. 1932年(18岁):顾老幼时家中即培养其读书,有自己的书房,自号墨缘斋,这也是其款印的由来。

图片

▲水平壶

图片

▲顾景舟先生早年用印

2. 1937年(23岁):此方款印是顾景舟先生初到上海时所用,当时其被郎氏艺苑聘去上海仿古,闲暇制壶便打上这方款印。

3. 1942年(28岁):1942年,顾景舟先生第二次到上海,就职于陶瓷标准公司,生活安稳而满足,于是顾老便刻用曼晞陶艺、自怡轩主人等章。

4. 1944年(30岁):这段时间,但凡有壶问世,印款多用“瘦萍”等,小小的印章,寄寓着他无法排遣的悲凉。

5. 1948年(34岁):顾景舟、景舟 景舟制陶、景舟制壶、景舟手制。

6. 1955年(41岁):啜墨看茶。

图片

▲六头圆竹茶具

图片

7. 1966年:宜兴人 1966年左右,当时受大环境影响,底款都不落人名,多为中国宜兴,顾景舟嫌那方木印刻得太糙,太缺乏艺术性,太配不上他的壶了。他也请了一位镇江的金石家朋友,专门为其制一方中国宜兴印,儒雅,清隽。他还专门用一方“宜兴人”的印章,打在壶底。

8. 1970年左右:景舟制匋 1970年左右,顾景舟所作花货九头咏梅套组,当时矜印即是此景舟制匋。

9. 1984年(70岁):景舟七十后作,壶叟、壶人 此皆为1980年后顾老所用,也是顾老晚年常用的几方底章。

图片

掇球

除以上底章外,顾老还用过「得一日闲为我福、足吾所好玩而老焉」的闲章,有不少制壶艺人有多章,还有重名者,所以当以款识壶时,一定要了解作者。

紫砂壶底讲究与壶整体匹配、浑然天成,提携整器的神韵。诸多样式的紫砂壶底,不是随便加的,底章也不是随意盖的,其与全壶一气贯通,有时一个好的壶底会成为神来之笔 !

----------------------------------

个人定制紫砂壶

长按识别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主页右上角设置加星标不会漏掉任何一篇文章支持请右上点【···】分享!看完请在右下角

图片

点个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